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沈尹默(1883年—1971年)
原名君默,祖籍浙江湖州,生于陜西興安府漢陰廳(今漢陰縣)。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早年留學日本?!拔逅摹睍r期為《新青年》編委。受聘于浙江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輔仁大學、國立北平大學等擔任國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聯(lián)副主席、上海市書法篆刻研究會主任。他是近代帖學的領軍人物,提倡晉唐古風,書風清俊圓潤、勁健秀逸。其著作有《二王法書管窺》《和青年朋友們談書法》等,影響深遠。
2014年12月19日,百集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書法篇》開機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第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李金華,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原主席蘇士澍,第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原館長呂章申,中國民生銀行社會責任管理委員會時任副秘書長喬榕,林散之長子、皖南畫派傳人林筱之,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沙孟海之子沙更世,啟功內侄章景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沈尹默孫女沈珠,《百年巨匠》總策劃高峰,《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等嘉賓出席了活動。其間,高峰、楊京島為蘇士澍、呂章申頒發(fā)了《百年巨匠·書法篇》顧問聘書。這是繼《百年巨匠·美術篇》之后,《百年巨匠》聚焦中國20世紀書法領域的一次探索。
百歲老人、“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周令釗題字“百年巨匠”
《百年巨匠——沈尹默》從友情、愛情、詩書雙修、推崇教育、致力于書法普及等多個維度勾勒出沈尹默的藝術人生,而巨匠迂回兜轉的人生際遇也將一個波譎云詭的時代鋪陳于觀眾眼前。
沈尹默因一首詩結緣陳獨秀,卻被后者評價為“詩很好,但字則其俗在骨”。沈尹默非但不生氣,反而一生以去媚去俗自警。故他在北京的20年習碑不輟,待腕下有力,隨又重學行草,漸成一家。他與另一位書法巨匠于右任齊名,有“北沈南于”之譽,但二人素來交好,又各有堅守,最終在重慶時期確立了自己中國帖學書法流派開山盟主地位,形成了與以吳昌碩為首的碑學流派、以于右任為代表的“融碑入帖”流派鼎足而立的局面。
沈尹默臨帖之作
沈尹默能寫“一卷冰雪文”的舊體詩,也同樣閃耀于新詩的星空中。他在而立之年應邀到北京大學擔任教授,同期還積極參與中小學教育事業(yè),提倡男女同學,崇尚科學與自由,積極推動新文化運動。更力邀陳獨秀北上,從而以《新青年》為陣地發(fā)表新詩,開啟了北大一代新學風。
沈尹默隸書作品
沈尹默是上海解放后陳毅第一個拜訪的民主人士,是由毛澤東主席親自簽發(fā)委任狀的上海市第一屆人民政府委員,是周恩來總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在新時代的召喚下,他不僅創(chuàng)建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書法組織——上海市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而且還極力倡導推廣和普及書法藝術,撰寫《和青年朋友談書法》《書法藝術今昔談》等文章和通俗讀物。
沈尹默半生受眼疾所困,晚年以雙目幾近全盲的狀態(tài)寫下“凝靜”兩個大字,既有北碑的舒展粗獷,又兼米芾的颯爽勁利,似是對其書法追求的歸納,也是對其蒼茫一生的概括。而他對祖國文化事業(yè)的繁榮,尤其是對中國書法藝術和理論所作出的卓越貢獻,為他贏得了藝術界的普遍尊重,也換取了時代的禮遇。
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沈尹默之孫沈長慶著作的《百年巨匠——沈尹默》
《百年巨匠·書法篇》得以塑造出有血有肉、形象豐滿立體的巨匠形象,離不開主創(chuàng)團隊的精心研磨?!栋倌昃藿场ㄆ房倢а輰O鐵健在回顧創(chuàng)作過程的專訪中這樣總結道,“人物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重要的不是拍攝和制作,重要的是對題材、人物進行研究,片子成功的百分之七八十取決于此。”而為了保證紀錄片的高品質,他在拍攝之初就給自己確立了兩條原則:透過書法看人生、看命運,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藝的層面;從拍真實人物到拍讓觀眾記得住的人物。落實到實際拍攝,這兩條原則體現(xiàn)為一句話:關注細節(jié),也關注大歷史。
《百年巨匠》攝制組采訪沈尹默之孫、“百年巨匠”叢書《百年巨匠——沈尹默》作者沈長慶
制作精良的紀錄片,除了主創(chuàng)人員自身須下苦功之外,向行家求證討論更是必不可少。為此,當代書壇名家名師,如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沈鵬,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原主席張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原副主席言恭達,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原副主席胡抗美,中國國家博物館原館長呂章申,中國書協(xié)第四、五、六屆理事趙學敏等紛紛應邀,不同程度地參與到《百年巨匠·書法篇》的錄制工作當中,從書法藝術的規(guī)律、歷史流變、時代挑戰(zhàn)、巨匠們的個人努力與藝術造詣等多個角度出發(fā),揭示這些書法巨匠之所以為名家的難能可貴以及承前啟后的歷史意義。
對于《百年巨匠·書法篇》所呈現(xiàn)的令人敬仰、有血有肉的巨匠群像,蘇士澍的表達或許代表了后來人的集體敬意:“他們的創(chuàng)造源于自然,在行云流水中彰顯天地人和?!?/p>
(2023年第06期)
【責編 李鵬】
人民日報2022-05-17
《中華英才》半月刊2023-07-03
《中華英才》半月刊202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