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林風眠(1900年-1991年)
中國現(xiàn)代畫壇的藝術大師、杰出的藝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創(chuàng)始人。生于廣東梅縣,自幼喜愛繪畫,19歲赴法勤工儉學。他先在法國蒂戎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后轉(zhuǎn)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他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導者,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女性人體和靜物、風景,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受蔡元培美育思想影響,倡導新藝術運動,銳意革新藝術教育。歷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國立藝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副主席。出版《中國繪畫新論》《林風眠畫集》等。
他是靠勤工儉學躋身“世界藝術中心”巴黎的東方奇才,他是始終堅持“中西融合”藝術主張的畫壇先鋒,他是歷史上最年輕的最高藝術學府校長,他是畢生致力于中西藝術之溝通,并運用東方寫意精神和西方抽象概念表現(xiàn)人類故事、進行藝術自我更新的一代巨匠——林風眠。
《百年巨匠——林風眠》開機儀式在廣東梅州市林風眠故居舉行
2014年的2月26日,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美術篇——林風眠》在廣東省梅州市林風眠故居舉行,時任廣東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林風眠研究會會長肖峰,全國人大代表、林風眠藝術園籌備委員會主任、廣東威華集團董事長李建華,《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總導演趙偉東等參加了開機儀式。以影像追憶和梳理畫壇巨匠林風眠及其藝術人生的創(chuàng)新探索由此拉開。
中國文聯(lián)原黨組書記、《百年巨匠》總顧問胡振民題字
《百年巨匠——林風眠》分為上、中、下集,以“東方奇才”“為藝術而戰(zhàn)”和“走向純粹”三個篇章展開了林風眠的生活畫卷,以不同時期的代表畫作為線索,解讀其“孤獨”的人生經(jīng)歷和獨特的藝術追求,著力表達“純粹”“獨立”和“創(chuàng)造力”三大主題。
1900年,伴隨著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的槍炮聲,遠在廣東梅縣,林風眠開啟了他多災多難的人生。他早年失母,青年時期勤工儉學留法7年學習西方現(xiàn)代藝術,后應蔡元培力邀歸國,先后出任最高藝術學府北平藝專和杭州國立藝專校長,試圖貫徹蔡元培“藝術代替宗教”理念,走“調(diào)和中西藝術”的路線以救國民于水火。他不僅通過自己主導的學校課程教學改革來推行這一主張,更是把該主張訴諸于此后的一切藝術創(chuàng)作踐行當中。盡管在變幻莫測的時代風潮的裹挾下,他最終帶著他的藝術理想黯然退場,但杭州藝專的學生們還是將其藝術主張訴諸于實踐并在某種意義上形成了“傳統(tǒng)”。而他也在余生中始終沒有放下畫筆,拋卻超前的藝術理念,抑或放棄探索中西藝術融合的可能。
《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采訪邵大箴
《百年巨匠——林風眠》攝制組采訪林風眠朋友柳和清
盡管林風眠的作品始終籠罩著朦朧的詩意,浸透著淡淡的哀愁,但國內(nèi)外藝術界無不對其愛國之情、藝術創(chuàng)作、教育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肖峰在采訪中稱,林風眠是中國20世紀藝術界的旗幟人物,奠定了后來中國藝術的發(fā)展基調(diào)和方向,“林風眠一生最大的特點,是融匯了東西方的優(yōu)點,能夠創(chuàng)造一種嶄新、從未有過的藝術形式”。美術理論家邵大箴稱其“奠定了中國現(xiàn)代繪畫的一個基礎”。牛津大學學者蘇立文也表示:“林風眠在中國現(xiàn)代繪畫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認的”。
林風眠 《綠衣仕女》 69cm ×66cm 1950年 中華藝術宮藏
“還原巨匠本色,重塑大師形象”是《百年巨匠》的創(chuàng)作宗旨,即用原貌、原作、原物、原址還原巨匠本色,用鏡頭重現(xiàn)巨匠的人生軌跡和繪畫藝術,同時以紀錄片的方式對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加以重新打量和梳理。據(jù)《百年巨匠》美術篇(第一、二、三部)總導演趙偉東介紹,為了避免做成流水賬式的人物故事集,《百年巨匠》在敘事結(jié)構上別出心裁,采取了“跳進跳出”的方式講故事,試圖借歷史觀照現(xiàn)實,解讀諸巨匠身上獨特的驅(qū)動力。
早在《百年巨匠》美術篇第一部推出之時,2013年6月23日的《光明日報》就在首期《圖像筆記》欄目中,用整版選登了《百年巨匠》美術篇第一部的解說詞,介紹這些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代表性人物,并贊曰“影片以畫作為軸心,回味筆墨點染間融匯的大家心緒、藝術根脈,展現(xiàn)一代畫家豐滿立體的形象”。
文物出版社出版 《百年巨匠——林風眠》
2016年5月8日,《光明日報》的《圖像筆記》欄目再次聚焦《百年巨匠》,以《停不下的藝術追溯》為題,用近乎整版的版面對《百年巨匠》美術篇第二部進行報道,選登了潘天壽、林風眠、傅抱石篇的解說詞。
伴隨著《百年巨匠》美術篇第二部的問世,新一輪關注百年歷史的文化熱潮再次掀起。新華網(wǎng)、中國日報網(wǎng)、中國新聞網(wǎng)、北京青年報等媒體紛紛對此給予密切關注和跟蹤報道。
(2023年第02期)
【責編 李鵬】
人民日報2022-05-17
《中華英才》半月刊2023-07-03
《中華英才》半月刊202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