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梁實秋曾言:“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倍鴮τ崮怂级裕非笮侣劺硐氲臒崤c對文學道路的癡一并揉進了一張紙中,這位曾經連拼音都認不全的燒窯工,紙里包著火,他百萬字的作品把薪助火般,越燒越旺。新華社高級記者劉衛(wèi)兵給予評價:“追求繆斯四十載,乃是農民有所思”。
掐不滅“文學心火”的燒窯工
“像我這樣死心眼搞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在農村,是個異類?!庇崮怂紡男≡诟F山溝里長大,1981年,中考落榜,18歲的他迫于生計只能去窯廠做燒窯工。那時小年輕們閑時都愛聚在一起抽煙、打牌,這樣日復一日讓他覺得空虛,一次偶然翻閱文學雜志,文學的世界讓他燃起心火來?!拔夷菚r村可讀的書不多,沒新書看,我就自己瞎想,并試著把故事寫下來。”俞乃思將處女作《同床共樂》寄給縣文化館辦的雜志《繁昌文藝》,意外被發(fā)表出來。他從一名燒窯工轉變成鎮(zhèn)黨委宣傳干事—“草根記者”,慢慢成為一些報刊的特約通訊員。
九十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蕪湖市孫村鎮(zhèn)開始走上以鄉(xiāng)村工業(yè)為主導的道路。農民初嘗有錢的滋味后,紛紛涌向賺錢的路子上。俞乃思任由文學心火燃燒,一心奔著文格子走。因為學歷低,他變成廣電系統(tǒng)的合同工,在各個村里爬電線桿牽線路,給村里人裝有線電視。他有過因為一篇稿費不及一名服裝廠女工一天裁剪錢被人奚落;有過在談錢的飯桌上分享最近看過的好文,被人背后笑說是“孬子”;有過因為在農村找不到名師益友,只能靠從書里、雜志和報紙上吸收文學電波。“在功利主義的世界里,閱讀維系著超脫,而超脫有利于我們的思考。讀書毫無用處。正因為這個,讀書才是一件大事?!痹谧x到夏爾·丹齊格書中這句話時,俞乃思撣了撣身上的灰,繼續(xù)往前走。
這個不愛喝酒,不愛抽煙,所穿衣服領口磨破也不在意的農民,從讀者蛻變?yōu)樽髡叩牡缆飞希瑦蹠?,惜書,藏書。裝修房子時,面對堆滿整間房子的書山,俞乃思的妻子說:“我家家徒四壁,空有千金精神財富?!痹谝淮吻鄭u筆會歸家時,為了給工作室節(jié)省兩百元的托運費,俞乃思將會議期間收集到的兩大捆書直接用手提著上下高鐵,回到家手指間勒出血來。
2017年第7期《時代郵刊》“獨家策劃”專欄《向逆襲者致敬》,俞乃思讀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給編輯部寫了一封名為《我就是一名逆襲者》的信講述自己的故事。由此被編輯部評為“2017年度時代郵刊十佳讀者”,他動身前往湖南參加筆會時,他的妻子說:“你又不是最佳作者,只是個最佳讀者,有什么可興奮的,有本事你獲得十佳作者!”
《時代周刊》作為發(fā)行量過百萬的大刊,憑借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內容從不缺書迷。每當俞乃思讀到讓他產生共鳴亦或是精彩的文章時,總是忍不住寫下當下的內心感受,這些讀后感被他整理后寄往期刊編輯部,多次刊發(fā)在“編讀鏈接”板塊。俞乃思說:“她不懂,我的激動來自于,《時代郵刊》的老師注意到了我這個來自800公里外的文學愛好者。每每與作者及編輯老師產生思想聯(lián)結,這大概就是‘吾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一個個夜晚,流連于一頁頁沉寂書稿中汲取文學滋養(yǎng),伏案時,俞乃思看見了詩人眼中的星星?!吧鲜兰o80年代,我就讀到詩人李瑛的一篇佳作,有一句詩大致意思是摘來一把‘星星’,撒進他的鍋里,完成驚人的一‘跳’,別致的星星也長久閃爍在我的記憶中?!庇崮怂颊f。他扎根在孫村,不斷閱讀,不斷寫作,隨著越來越多作品見刊,人們開始叫他“草根作家”。蕪湖市文聯(lián)王永祥說:“乃思什么都寫,有點像當年的趙樹理,農民需要什么他寫什么,通訊、散文、小說、報道、材料,甚至領導的講話稿。寫來寫去,主題不變,除了孫村還是孫村,這些信息是那么讓人振聾發(fā)聵,興奮不已。”
四十年逐夢耕耘,俞乃思先后出版《鄉(xiāng)風飛揚》、《孫村印記》、《行走孫村》、《“無證記者”的新聞課》、《孫村,我的家鄉(xiāng)》等七本專集,如今五十多歲的他依舊行走在追逐文學夢的道路上。俞乃思說“我從事新聞,文學一直沒離開我,它是相輔相成的?!泵磕晔徍兄髁髅襟w舉行征文活動時,俞乃思總會滿懷熱情,寫作投稿。他的女兒在文章中寫道:“正是那些書和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挑燈夜讀,瘋狂地汲取一切優(yōu)秀知識,才促成他寫作水平的飛躍。當初那個文筆質樸帶著土氣的青年,如今也能寫出優(yōu)美的詩句散文?!?/span>
“鄉(xiāng)村土記者”的“新新”之火
“寫人所未寫,知人所未知?!庇崮怂嫉奈膶W心火在采寫新聞時,成為一股“新新”之火在燃燒。1983年鄉(xiāng)廣播站將《同床共樂》安排播出,俞乃思一下子變成孫村鄉(xiāng)的“名人”。1987年孫村鄉(xiāng)廣播站有位記者兼編輯老師患病離世,鄉(xiāng)黨委破格將俞乃思從九連大隊窯廠,調令到孫村鄉(xiāng)廣播站來接班。俞乃思也從閑時寫散文小說的野路子,漸漸轉變?yōu)楦阈侣劦恼?guī)軍,“本以為會在窯磚的灰塵里度過一輩子,面前卻突然出現(xiàn)了一條敞亮的新路?!庇崮怂颊f。
最初走上崗位采寫新聞稿時,俞乃思上稿心切,稿子大多石沉大海。為了端住飯碗,俞乃思報名參加合肥市相關部門在省軍區(qū)大院舉辦的新聞培訓班,將老師前輩推薦的新聞理論書買回家看。他有過因為掌握體育知識不充分,將身材并不十分高大的球員寫成“頻頻扣籃”;有過因為主觀臆斷,將登報照片中的中學教師寫成青年農民;有過因為疏于采訪,憑著一些材料提建議造成稿子失真。在一次次采訪寫稿實踐中反復琢磨,上學下問,不斷總結失敗教訓,他的稿件漸漸出現(xiàn)在報紙版面顯眼的位置上。
工作十幾年后迎來企業(yè)改制,當時鎮(zhèn)黨委書記曾詢問俞乃思,有沒有想調去企業(yè),俞乃思說:“我好得很,我就喜歡這個工作,我經歷5任黨委書記,一直干到現(xiàn)在?!秉h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孫村成為工業(yè)新鎮(zhèn),俞乃思作為鄉(xiāng)村基層“土記者”,熱情地要將家鄉(xiāng)新人新事向外宣傳,他用有新意的文字記錄著家鄉(xiāng)的新變化。俞乃思說:“我是一個‘草根記者’,我的生命、我的根就在孫村的沃野上?!?/span>
在尋找新聞角度和寫標題上,俞乃思也總是別出“新”裁。在孫村鎮(zhèn)紀念人字洞發(fā)現(xiàn)十周年的慶?;顒由?,國內外專家及領導輪流上臺發(fā)言。俞乃思卻將目光鎖定在臺下工人盛宏江的身上,他是第一個將國保單位——人字洞化石帶到北京中科院的人。俞乃思說:“80年代一個工人喜歡看化學雜志,曉得這個是化石,那時候不得了?!彪S后他以《人字洞發(fā)現(xiàn)第一人》為標題寫稿,成為大江晚報的二版頭條。
2022年初,蕪湖皖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下派30個護士支援孫村鎮(zhèn)抗疫,此時媒體上關于抗疫護士的報道角度豐富多樣,俞乃思手上的相機尋不到拍攝的機會。直到第二天早上護士們來鎮(zhèn)政府集合穿戴衣服領材料,幾個護士把政府玻璃幕當作鏡子整理衣冠時,俞乃思見狀立馬咔咔咔地連拍,將稿子標題定為《對著政府玻璃幕整衣冠》,別具一格,迅速被官媒采用。“女護士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她們想以好的著裝面對孫村人民。此時無聲勝有聲,她們已經在提前準備戰(zhàn)斗?!庇崮怂颊f。
從窯廠脫坯工到鎮(zhèn)黨委宣傳干事,從鎮(zhèn)文化廣電中心常務副主任到鄉(xiāng)鎮(zhèn)微信公眾號采編者,俞乃思的作品也從孫村鎮(zhèn)廣播站傳向《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網。在《“無證記者”的新聞課》中,俞乃思結合自己三十多年來的采寫經歷,總結成“伏案十悟”。他認為搞新聞要“把‘眼大無神’轉為‘搖人心旌’,把‘司空見慣’轉為‘獨家報道’,把‘陳詞濫調’轉為‘驟響易徹’,把‘眾人都攝’轉為‘應該不照’”,追“新”是他新聞生涯中的主旋律。
薪火相承:“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到女兒俞書琪結婚時,俞乃思送出了一份“文化”嫁妝?!拔遗畠航Y婚,我給她送出五件禮物,其中一件是我女兒跟女婿出生那天的國內十種大報,一件是請畫家,給他倆按照結婚照合影畫一張油畫,又請書法家把他倆名字合在一起寫成一幅對聯(lián)?!庇崮怂荚谂_上打開禮物時現(xiàn)場響起大片掌聲,“我孩子同學在臺下感動得流淚,他說我們見證那么多場婚禮,這一次最文藝,還是一位農民父親送出的。”之后俞乃思以《我送女兒的文化嫁妝》為題寫文發(fā)表在新安晚報上。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總編輯劉漢俊親自簽發(fā),在全國“學習強國”總平臺上進行了轉發(fā)。
俞書琪曾寫道:“那么些年,在他的熏陶下,潛移默化地染上文藝范,又在他的培養(yǎng)下,義無反顧地墜入文學夢。不勝惶恐,卻又滿懷高興,為著他的榮光。”在文字里浸泡半輩子的俞乃思,認為“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他一直用儒家文化要義來引導女兒為人處世的方式,言傳身教。為了生計,曾經俞乃思夫婦不得不將剛滿周歲的女兒送到外婆家照顧,后來接女兒同住都要經過外公外婆再三勸說。孩子讀書后,為了接送孩子上下學,俞乃思與妻子三點一線奔波,俞書琪漸漸和家里一屋子書處成了好朋友。
從小到大,俞乃思給孩子買最多的就是書,90年代一套一兩百塊錢的書他會省吃儉用買下來?!霸谵r村上小學,能夠給她買全套《中國少兒百科全書》的,孫村鎮(zhèn)也就我俞乃思?!痹诳h城租房陪孩子讀書7年間,俞乃思為了不讓女兒喜歡的書躺在地上,花大力氣買來2個鐵皮櫥子作書櫥。他的妻子不同意,覺得回家還要花運費拉書櫥,費力不討好,但俞乃思認為“讀書沒有書櫥怎么行呢,當時書都放在地上,給孩子營造書香環(huán)境和氛圍的投資在一個家里是最大的投資?!?/span>
直到現(xiàn)在,這兩個沉甸甸的大家伙還擺在俞乃思的資料室里。而女兒如今的蛻變也印證了父親當初的話。從漢語言文學學士到出版專業(yè)碩士,俞書琪走向南京大學的每一步,都不輕松?!八究七€是當時南方的一座普通院校,沒想到她給自己立志,要考南大研究生?!庇崮怂颊f。冬季沒有空調取暖,俞書琪整天躺在被窩里,一個人看書蟄伏,最后以超國家線70多分,超南大院線十幾分的好成績進入復試。
俞乃思在陪伴女兒前往南大面試路上,看到雨果書中的一句話:“世界上如果沒有出版,萬古如長夜?!薄拔耶敃r就講書琪把這句話記住,如果主考官要問你出版方面的問題,你就把這句話首先拋出來,保證你能得高分?!庇崮怂颊f。在主考官問道報考出版專業(yè)原因時,俞書琪以雨果的話來拋磚引玉,最終憑借扎實的文學功底,通過筆試、面試的良好成績贏得了南大的錄取通知書。
俞書琪在文章里寫到:“我和父親開玩笑,就憑你個初中畢業(yè),連拼音都認不全的家伙居然還混到所謂‘農民作家’的稱號,還出書,純屬走運?!钡龥]提的是,當她翻開父親的處女作《同床共樂》時,表情由漫不經心變得鄭重起來。當時初中畢業(yè)還是無業(yè)游民的父親,用樸實的文字勇敢展望夢想,心系國家宏途,讓她肅然起敬。如今,她也出版了與自身專業(yè)相關的書籍《未來零售》,她的文學夢是父女倆共同的夢。
從1983年迄今,俞乃思蟄伏在安徽蕪湖之畔的繁昌區(qū)孫村鎮(zhèn),用三十多年的堅守,傳播鄉(xiāng)村文化,宣傳孫村故事,塑造鄉(xiāng)間人物,書寫鄉(xiāng)俚農俗,在收獲了家庭幸福的同時,作品頻頻上大報刊,也獲得了眾多的榮譽。通訊《改制前后》捧回了全國黨建研究會黨建文稿年度評選大獎;特寫《三篇報道見證三次跨越》刊發(fā)在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工作》雜志上;散文《楠木香潤人字洞》被人民日報海外版采用……現(xiàn)在是區(qū)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員、“鐵軍精神”宣講員、區(qū)人武部義務報道員。鄧小平題寫刊名、團中央主管的《中華兒女》雜志報道了他的事跡。
俞乃思說:“我將‘斯文掃地’置換二字,反其意行之,用‘思文騷地’作網名,這包含了我的名字和夢想!”在五十知天命的年紀里,俞乃思紙里包著的火仍在燃燒,他行走在孫村乃至更廣闊的大地上。
【責編 李媛】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2024-01-18
人民網-人民日報2022-06-27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