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為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7月8日至14日,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河洛文脈·薪火相傳”中華文化傳承團赴河南洛陽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考察足跡,深入文化遺產保護一線與非遺工坊,以“溯文脈、守匠心、傳薪火”為實踐主線,在觸摸歷史脈搏中感悟中華文明深厚底蘊,探尋文化傳承的青春答案。
溯文脈:在歷史現(xiàn)場觸摸文明溫度
實踐首站,團隊追隨習近平總書記2025年5月考察洛陽龍門石窟的足跡,走進這座千年藝術寶庫。在盧舍那大佛前,團隊成員認真聆聽講解,了解到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是石窟保護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面對佛像上因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留下的裂痕,成員們直觀感受到文化遺產保護的緊迫性?!懊恳坏篮圹E都是文明的密碼,保護它們就是守護民族的記憶?!敝笇Ю蠋熤茗Q笛在實踐日志中寫道。隨后,團隊深入洛陽博物館,在“尋根河洛”展廳探索河洛文明與徐州兩漢文化的深厚淵源。在專業(yè)講解引導下,從陶俑的冠冕紋飾、姿態(tài)神韻,到青銅器銘文的筆法布局,成員們驚嘆于南北文化交融的千年脈絡,深切體悟到中華文化同根同源、一體相承的強大凝聚力。
實踐團成員聆聽賓陽中洞及萬佛洞的歷史
實踐團成員與洛陽博物館的合照
實踐團成員在洛陽博物館河洛文脈展廳研學
守匠心:指尖翻飛體悟傳承真諦
在洛邑古城,洛陽宮燈傳承人任玉章師傅的工作坊成為第二站的課堂。從削篾時的力度把控到彎骨時的弧度校準,竹篾翻飛間,實踐團成員不僅領悟到洛陽宮燈中所蘊含的古老智慧,更感受到文化的積淀,在指尖翻飛中領會“編燈即修行”的匠心。面對“洛陽宮燈何以長明”的追問,任師傅坦言非遺傳承之困,更對青年一代寄予厚望。實踐團以一份原創(chuàng)設計“洛燈漢韻,文脈傳薪”回應期許——融合河南三彩寶相花紋與現(xiàn)代語言,讓河洛與兩漢文化在紋樣中對話,古典與現(xiàn)代在宮燈上輝映。當親手制作的宮燈亮起,溫暖燈火映照的不僅是青春笑臉,更是匠心傳承的不滅薪火。
實踐團成員與任玉章老師對談
實踐團成員將紋樣設計贈與任玉章老師
實踐團成員跟任老師學習宮燈制作
實踐團成員拿著自己親手所做的宮燈和任玉章老師合影
傳薪火:在街頭巷尾播撒傳承火種
實踐團帶著親手制作的宮燈走進洛陽青年宮,化身“文化點燈人”,布置起一處“燈火課堂”,邀請小朋友觸摸竹篾感受韌性,為年輕人解讀紋樣中融合的古典美與現(xiàn)代感,向國外游客展示宮燈制作中領悟的東方智慧,鹿雅潔激動地分享:“當看到他們豎起大拇指,由衷贊嘆‘Amazing!The story behind is beautiful’時,我瞬間讀懂了總書記‘把中華文化傳播到五湖四?!瘒谕械那рx重量。我們手里的燈,真的可以成為連接世界的橋梁!”從羞澀到自信,從單向講解到互動傳播,成員們在街頭巷陌的實踐中,摸索出了文化傳播的“青春語匯”與“破圈”路徑,意識到,傳承的“火種”不僅需要守護,更需要主動點燃,用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方式,讓古老文化在尋常煙火中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實踐團成員向小朋友介紹洛陽宮燈
實踐團向外國友人介紹洛陽宮燈
實踐團成員與青年大學生交流
實踐團成員向非遺愛好者介紹洛陽宮燈
此次河洛之行,“河洛文脈·薪火相傳”中華文化傳承團成員們深刻認識到:文化傳承,不僅是博物館里的靜默守護,匠坊中的執(zhí)著堅守,更是街頭巷陌的主動播撒與創(chuàng)新表達。大家表示,將立足青年視角,持續(xù)探索文化傳承的青春路徑,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的土壤中扎根更深、傳播更遠,真正煥發(fā)蓬勃生機。
(實踐團成員:丁歡歡、董玉會、劉靜雯、杜坤、周姚、王蘇玉、鹿雅潔。指導老師:周鳴笛、董思萱)
【責編 李媛】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2024-08-22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2025-08-28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