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熟悉的雪峰山轉(zhuǎn)過身去
向陽的山坡漸漸遠離
在夕陽斜暉映亮的一瞬
雪峰山少見地露出了它的背影
在雪峰山寬闊的背影里
放牧的少年得以清晰地重現(xiàn)
含情的歲月冬去又春來
……
初春時節(jié),讀到王行水的新詩《初春》,不由心生感慨:還是那個熟悉的詩人,還是那種熟悉的味道。古往今來,書寫春天的詩篇多如牛毛,我們信手拈來都是“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類的千古名句,雖然王行水筆下的春天詩句無法比擬千古名句,但他筆下的春天能讓人一下觸摸到湘西的春天。他用自己的詩篇明確地告訴你:這樣的春天就是詩人王行水筆下湘西特有的春天。
湘西,是王行水一輩子放不下、走不出的精神家園。
王行水,筆名三都河,八十年代初期開始業(yè)余詩歌創(chuàng)作,迄今已在《人民文學》、《青年文學》、《星星詩刊》、《詩歌月刊》等報刊發(fā)表詩歌數(shù)百首,作品入選《中國詩歌十年》、《中國當代實力詩人詩選》等多種選本,并獲得多項全國性文學藝術(shù)作品大賽獎,已出版《泛舟長河》、《夢幻夜郎》《伴雪起舞》等多部詩集。2021年3月27日,湖南省詩歌學會第二屆第一次會長(擴大)會議審議通過,王行水為常務(wù)理事。
認識王行水不是一天兩天了。二十年來,自己幾乎讀遍他所有的詩歌作品,從第一次讀到他的詩,就被他詩歌中的特質(zhì)所吸引,那樣特質(zhì)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他的詩歌寫作中,抬頭仰望時是湘西的天空,低頭俯看時是湘西的大地,始終彌漫著湘西獨特的韻味與情致;二是他能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任何東西都納入自己詩歌寫作的范圍,在一般人看來很枯燥的事物在他筆下都能散發(fā)出詩意的光芒。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很特別的能力,讓人羨慕不已。
曾經(jīng),在他的詩集《夢幻夜郎》中,從夜郎的傳說、秘史、軼聞、奇山、奇樹、奇水、奇橋、古城、古堡、古寨、特產(chǎn)、民俗、民風中間,他信手拈來便是詩。可以說,他把“時時處處物物皆可為詩”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念發(fā)揮到了極致。對他而言,詩歌不在別處,它就在自己生活與工作的這片土地中間,從過去到現(xiàn)在,從物到人都是他的詩歌關(guān)注的對象,都能在他筆下幻化成一首首有情有味的詩篇。
他用事實告訴我:詩對他而言就是終生的信仰,永遠不會有休止符。近段時間,他像是在沉睡中突然蘇醒,激情如江水般奔涌而出,不管不顧地推出一組又一組詩歌作品,發(fā)表在中國審計報、中國食品報、重慶晚報、西南商報、重慶法制報、重慶科技報等多家報刊上,讓人有些目不睱接。
是的,“生活即詩”、“萬物皆可為詩”的寫作信念,在王行水這里從未改變,依然那么執(zhí)著,那么從容淡定。讀他的《鄉(xiāng)味鄉(xiāng)愁》(組詩)時,更有一種味覺大開之感,從雪峰食品到麻陽小籽花生、靖州山核桃、果凍橙、芷江白蠟、青錢柳、通道藤茶、沙灣香柚、黔陽金秋梨、通道香酸腌魚、新晃涼傘豆腐、洪江雜辣椒、芷江酸辣紅燒羊肉、新晃泥鰍穿豆腐、溆浦野蔥炒鴨蛋、溆浦酸辣椒小干魚、懷化鴨子粉、樅菌炒肉、麻陽綠豆面、豬血丸子等等,在別人看來這些東西跟詩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但在王行水看來這些東西怎么就不可以跟詩產(chǎn)生關(guān)系呢?他把自己當成一個富有詩意的“大廚”,把濃濃的詩意當調(diào)料,精心把這些東西烹飪出極富地方風味特色的“美食”。
風中的馬尾松在搖動著馬尾巴
似乎在尋找機會跑下山去
樹下的小樅菌踮起腳尖眺望遠方
遠方的人間煙火發(fā)出難以抵擋的誘惑
山里人家的一只家豬望著雪峰山發(fā)呆
它心里裝著一個返璞歸真的小秘密
當家豬與樅菌對望的眼光穿過黑森森的叢林碰撞在一起
樅菌和家豬都流出了驚喜的熱淚
人們架出一口大鐵鍋考驗它們的感情
碎片化了的家豬與樅菌喊出了一萬個聲音
感動得追隨它們的小青椒由外到內(nèi)地辣中添甜
懷化樅菌炒肉真的炒出了天地絕響
如果沒有讀過這首《樅菌炒肉》的詩作,我們能想到的“樅菌炒肉”能成為詩嗎?我們想到的“樅菌炒肉”無非就是桌上的一盤樅菌加上豬肉的炒菜,能佐酒,能拌飯,僅此而已。但王行水卻以詩意的筆觸,以擬人化的手法,把樅菌和家豬寫活了,“當家豬與樅菌對望的眼光穿過黑森森的叢林碰撞在一起/樅菌和家豬都流出了驚喜的熱淚”,是那么的鮮活,那么的生動,并充滿喜感。很難想象,能夠把一盤家常炒菜寫成一首詩的人,到底是廚子還是詩人。也許,我們真的可以稱他為“廚房詩人”。
其實,與其說王行水在用詩句寫湘西美食美味,勿寧說他在用詩句寫生活、寫人生、寫鄉(xiāng)情、寫鄉(xiāng)味、寫鄉(xiāng)土。“這一尾腌魚嘗盡了生活的百味/最后為生活下了香與酸的結(jié)論/五味雜陳經(jīng)過了歲月的腌制和沉淀/生活就回歸到了香與酸的原味”(《通道香酸腌魚》),這難道僅僅只是在寫一種腌魚嗎?還有,“風風火火的辣妹子突發(fā)奇想/要與糯米粉這個白面書生上演一場生死戀/她想邀約他回到古代去/回到菜譜歷史上的至暗時刻生死相依”(《洪江雜辣椒》);“出了名的涼傘豆腐決定遠行/擠掉了一些水分輕裝上陣/涼傘干豆腐又與干杯的干更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涼傘豆腐是鮮是干都抱著一顆永不變的美麗中國心”(《新晃涼傘豆腐》)……低下頭來打量湘西,在王行水筆下,通過“擬人化”加“詩性化”,一道道地方美物就此演變成一首首讓人回味無窮的詩篇。
于是,我們聽到了這樣的聲音——“‘廚房詩人’三都河(王行水)的‘烹飪詩’,道道都是一盤好菜!他的詩不是籠統(tǒng)的接地氣,而是直接人間煙火。湘西大地,鄉(xiāng)味濃濃,串聯(lián)起一個個故事,一個個鄉(xiāng)情……”中國十大新銳詩歌評論家丶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主任譚五昌在其《新世紀以來中國新詩寫作的藝術(shù)“增長點”》一文中把三都河(王行水)的詩歌列入地域性寫作或地方主義寫作的湖南代表。
說實話,所謂地域性寫作或地方主義寫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行水眼里心里有湘西,不管是寫湘西的美食還是湘西的特產(chǎn),不管是寫湘灑的山還是湘西的水,他都始終飽含深情,而且樂此不疲。想想看,他能一口氣寫出幾十首有關(guān)湘西美食、特產(chǎn)的詩,這種執(zhí)念實在讓人佩服。也許有人會問,寫上那么一兩首應(yīng)該沒問題,但連續(xù)寫上幾十首相似題材的詩,他的激情和靈感到底從何而來?這樣的激情怎么可能持續(xù)?其實,筆者也不知道,只能想當然地猜想:他的激情源自他始終深愛眷戀著腳下的這片土地。有愛就有詩,有愛就有激情,只要有愛一塊石頭也能發(fā)光。
一塊菜地收藏鄉(xiāng)村的記憶
重新把我兒時的童趣喚醒
翻閱著這部發(fā)黃的植物圖典
淡淡的喜悅開滿綠葉花間
……
當讀到王行水的《母親的菜地》一詩時,我似乎有些明白了,從“母親的菜地”出發(fā),王行水收藏著關(guān)于湘西的所有記憶,那些記憶中的人、事、物,記憶中的農(nóng)事、莊稼、特產(chǎn)、美食,記憶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總是在他抬頭眺望時涌上心頭,在他低頭俯看時流淌出來……這涌出來的就是詩,這流淌出來的也是詩。這樣的詩只跟王行水有關(guān),只跟湘西有關(guān)。
【責編 李林涵】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wǎng)2025-07-10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wǎng)2025-04-21
浙江古籍出版社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