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王進勤,河北青龍人,滿族,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長期關注鄉(xiāng)土民居建筑題材攝影,先后出版《莊河印象-古民居建筑攝影作品集》、《守望---中國古民居建筑攝影作品集》、《故鄉(xiāng)那座老屋---青龍古民居建筑攝影作品集》。其中《守望》先后獲21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26屆河北省攝影藝術展優(yōu)秀攝影畫冊獎?!豆枢l(xiāng)那座老屋》獲27屆河北省攝影藝術展優(yōu)秀畫冊獎,并有多幅作品在國內外攝影大展中入選和獲獎;2014年8月在秦皇島舉辦《莊河印象》攝影作品展,2023年6月在北戴河舉辦《故鄉(xiāng)那座老屋》攝影作品展,2023年11月《故鄉(xiāng)那座老屋》入選麗水國際攝影展并展出;2024年7月《遠方的竹樓》入選2024美麗中國旅游與攝影大展并獲金質典藏獎,2024年8月在北戴河舉辦《關城古韻.民居風情---山海關古城民居攝影展》,其組照獲河北省27屆攝影藝術展優(yōu)秀獎。2025年6月《青龍皮影雕刻》入選2024中國民俗攝影協(xié)會非遺攝影大展,并入選2025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遠方的竹樓
人在草木間,云上有竹樓。景邁山是世界唯一以茶為主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地,包括人們棲居的村寨。景邁山上的村寨深嵌在古茶林之中,形成了村依茶林,茶林繞村的生態(tài)人居結構。保存完整的布朗族、傣族村寨,如同古茶樹一樣,沉淀了上千年的時光,至今散發(fā)著醇厚的余香。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有9個村寨,布朗族的翁基、翁洼、芒景上下寨、芒洪等5個村寨,傣族的景邁大寨、糯崗、勐本、芒埂等4個村寨。一個個村寨之中,桿欄式民居建筑、佛寺、寨心、寨門等等,這些不僅是村民的日常起居,更是世居民族代代延續(xù)的生活方式。厚重的屋蓋,深遠的出檐,數(shù)萬年前便已出現(xiàn)的桿欄形態(tài),給人以時間在這里定格的錯覺。景邁山村寨主要居住的是布朗族、傣族,其傳統(tǒng)民居均為桿欄式建筑,第一代民居建筑材料為竹和草為主,后來木、竹、瓦為主,其中以木材為大部。屋頂形式為歇山式,屋頂上覆蓋方形瓦。整個建筑分為兩層,一層為桿欄層,用于家畜飼養(yǎng)、雜物儲藏、曬茶炒茶等,并設有通往二層的前廊,經(jīng)前廊樓梯進入二層室內與掌臺。二層室內設有神柱、火塘,其中神柱是家神所在,每日供奉祭品,不準外人觸碰;火塘及周邊區(qū)域為待客、廚房、餐廳和老人睡臥等多種功能。除老人外的其他家庭成員則沿圍板放置床鋪。掌臺為方形露臺,作為洗晾、休閑等功能,現(xiàn)在許多人家把露臺加大,又罩玻璃頂,成為陽光房,主要用于曬茶、儲茶。景邁山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形態(tài)隨時代變遷不斷演進,主要有層高抬高、圍板開窗、屋頂坡度漸緩,建筑材料也逐漸豐富。布朗族與傣族的民居存在一些細微差異,布朗族建筑平面多為方形或“L”形,屋頂多為單檐,屋脊兩端以“一芽兩葉”茶葉圖騰為裝飾符號,室內不分隔出獨立的臥室;傣族民居的建筑平面多為方形,屋頂多為重檐,屋脊兩端以黃牛角為裝飾符號,室內用衣柜或圍板分隔出臥室。在社會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這樣令人心靈凈化的古寨竹樓更加彌足珍貴,讓我們共同呵護她吧!
作品賞析:
《遠方的竹樓_古寨俯瞰》-2024.03.29
《遠方的竹樓-寨心》-2024.03.30
《遠方的竹樓-竹樓院落》2024.03.31
《遠方的竹樓-單體竹樓》2024.03.31
《遠方的竹樓-黃牛角圖騰房脊》-2024.03.30
《遠方的竹樓-竹樓室內》-2024.03.29
《遠方的竹樓-坡瓦頂》-2024.03.30
《遠方的竹樓-上樓木梯》-2024.03.29
《遠方的竹樓-博風板》-2024.03.30
《遠方的竹樓-一芽兩葉圖騰》-2024.03.31
【責編 李媛】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wǎng)2025-08-22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wǎng)2025-08-22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wǎng)2025-08-14